發(fā)布時間:2019-06-04 信息發(fā)布:房小科 瀏覽量:3815次
運算能力是小學數學的核心能力,而口算是運算能力的基礎。從2010年春學期開始,我區(qū)發(fā)展中心小數組加強了對口算能力的關注,連續(xù)10年不定期的組織全區(qū)部分年級的口算調研,旨在通過這樣的形式引導各校、各任課老師能重視口算教學,全面提升我區(qū)小學生的口算水平,為數學素養(yǎng)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調研情況說明
2019年春學期的口算調研對象為全區(qū)一年級學生。調研卷共編制口算題160道,內容涉及一年級上下冊教材的八種基本口算題型。答題時間為5分鐘,答對多少道計多少分。本次調研時間為5月27日,和第七屆“小小數學家”評選整合,由各校推薦監(jiān)考老師,交換監(jiān)考,全程保密。事先在研訓網未發(fā)通知,目的是為了了解各??谒憬虒W的常態(tài),促進各校各教師把口算教學滲透在日常教學中。
二、閱卷情況
全區(qū)一年級在籍學生共5058人,參加調研共5012人(缺考的46人均由學校教導處提供了相關證明材料)。5月29日我們組織部分學校分管數學教導主任組成了閱卷小組進行了抽樣閱卷,學生數在150人以上的抽樣15%左右,學生數在150人以下的抽樣25%左右,共計抽樣788份。閱卷完成后,我們匯總統(tǒng)計了各校一年級教研組和各班的平均得分。
數據分析:
(1)全區(qū)平均速度:
5分鐘平均速度 | 1分鐘平均速度 | |
2019年一年級 | 65.1 | 13.02 |
(2)各校一年級教研組平均得分分布:
分數段 | 80分以上 | 70-80分 | 60-70分 | 50-60分 | 50分以下 | 最高分 | 最低分 |
學校 | 段玉裁 涑瀆 華羅庚 湯莊 | 華城 唐王 茅麓 西城 薛埠 直溪 西崗 | 河濱 城西 堯塘 常勝 岸頭 | 河頭 五葉 水北 花山 洮西 新城 朱林 羅村 社頭 指前 建昌 明珍 東城 后陽 | 白塔 西陽 朝陽 儒林 | 98.4 |
43.4 |
學校數 | 3 | 7 | 5 | 14 | 4 | ||
占比 | 8.8% | 20.6% | 14.7% | 41.1% | 11.8% |
◆參照2015年9月公布的“金壇區(qū)小數口算達標標準”,一年級口算區(qū)域達標標準為14道/分,全區(qū)共11個一年級教研組達標:段玉裁小學、涑瀆小學、華羅庚實驗學校、湯莊小學、華城小學、唐王小學、茅麓小學、西城實驗小學、薛埠小學、西崗小學、直溪小學。(《金壇區(qū)小數口算達標標準(修訂版)》見附件)
(3)全區(qū)一年級共計118個教學班,平均得分分布:
分數段 | 80分以上 | 70-80分 | 60-70分 | 50-60分 | 50分以下 | 最高分 | 最低分 |
班級數 | 23 | 22 | 21 | 34 | 18 | 126.2 | 30.5 |
占比 | 19.5% | 18.6% | 17.8% | 28.8% | 15.3% |
◆參照2015年9月公布的“金壇區(qū)小數口算達標標準”全區(qū)一年級共45個班級口算達標。
(4)抽樣的學生個體,得分情況分布:
分數段 | 80分以上 | 70-80分 | 60-70分 | 50-60分 | 50分以下 | 最高分 | 最低分 |
人數 | 198 | 111 | 102 | 152 | 225 | 156 | 7 |
占比 | 25.1% | 14.1% | 12.9% | 19.3% | 28.6% |
(5)橫向來看,本次口算調研,一年級班級數在兩班及以上的學校,均分較高且班與班之間發(fā)展均衡的有:段玉裁小學、西崗小學、華城小學。
三、質性分析
1.各類型得分率
在抽樣批閱的試卷中,我們選取了726份有效卷(前32題全做的),分別統(tǒng)計了八種口算類型的正確率,具體如下:
類型 | 得分率 |
10以內加減法 | 99.2% |
20以內進位加 | 98.3% |
20以內退位減 | 97.5% |
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 | 97.8% |
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 | 93.8% |
兩位數減一位數(不退位) | 96.9% |
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 | 88.4% |
兩位數加減整十數 | 97.2% |
2.主要錯誤分析
(1)感知水平低。部分學生對算式的感知只停留在一個粗略的整體上,不善于深入全面的分析,找不到相似數字在結構上的區(qū)別,容易把相似的數混在一起,分辨不清。如,9-2看成6-2=4,58-9看成59-8=51,23+30看成32+30=62……這部分學生還容易把運算符號看錯,如15+7=8,47-4=51,80-2=82……
(2)注意水平差??谒阒胁粌H要求學生注意力集中,還要求他們要保持下來。可是有的學生注意穩(wěn)定性較差,很容易受到外界或某些內部因素的影響。這樣的學生集中表現(xiàn)在不進位加當成進位加,不退位減當成退位減。如47-4=33,5+34=49,69-5=54……或者進位加和退位減雜合在一起,如35-9=46,72-5=63……
(3)記憶不到位。對20以內加減法不夠熟練,計算時未經思考直接寫出原本就記憶錯誤的答案。如9-2=6,11-4=6,6+4=9,9+5=13……這也導致了做相應的兩位數加減一位數時出錯,如7+84=92,62+5=68,35-9=27,57-8=48……同樣的整十數加減整十數時也會出現(xiàn)相應的錯誤,如80-60=30,60+40=90……
(4)態(tài)度不端正。這部分學生往往字跡潦草,馬虎,書寫結果難以辯認。這種現(xiàn)象部分的與老師的指導有關,有的老師在口算訓練時一味貪圖速度,要求學生不用橡皮擦,直接在原來答案上圈劃,導致兩個答案交織在一起,難以識別。
四、問題和思考
1.校與校之間,班與班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差距過大。有適當的差距是允許的,適當的差距我們更愿意把它看成差異。我們現(xiàn)在追求的理想狀態(tài)是全區(qū)各校的口算水平能在一個適當的水平保持均衡??谒隳芰κ菍W生良好運算能力的基礎,其實也是學生形成良好數感與解決實際問題的基礎。因此口算能力可以看成是數學學科最基礎的能力。既然是基礎,就一定要保底,就是要保證絕大部分孩子即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每分鐘8-10道的速度,也要達到《金壇區(qū)各年級口算達標標準(修訂版)》的標準。
2.不能準確把握各種口算類型的重難點,也缺乏有針對性的措施。目前來看各個學校的口算練習材料大多是不分類型,雜亂的把當前所學過的所有類型或近期涉及的類型堆砌在一起,各個類型平均使用力氣。這樣做可能往往事倍功半。要了解本班學生到底哪種題型容易錯,哪種題型速度慢,在這些題型在多花功夫。對于易錯題型要采取對比練習、強化練習等方式重點突破。
3.對學生口算能力形成及提高的規(guī)律尚缺乏清晰的認識。老師們都知道,說到口算,可以一字以蔽之:練。但什么時侯練,怎么練,練到什么程度,缺乏思考。一般來說,學生良好口算能力的形成要經過“明理—會算—熟練—靈活”四個階段。其中明理是理解算理,也就是說在學生初次遇到一種新類型口算時,要在課堂教學時把算理講清楚,在學生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掌握算法。在會算階段要著重評價正確率,對速度不能提過高的要求。經過一段時間之后逐步達到熟練的程度,要有速度的要求。但熟練了我們還不能說學生已經有了良好的口算能力,充其量只是技能。能力的形成需要的思維的參與,要能面對具體的問題選擇最合適的方法。這就是最高階段:靈活。到一定階段后,也可以對一系列的口算類型進行打通整合。從全局來看,口算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那種臨時在調研前夕集中練習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應該滲透在平時的每一節(jié)課中,“口算天天練”。
4.部分學校在校級層面,在教研組層面缺乏有效的口算經驗交流與調研檢測機制。有部分學校每學期都有相對固定的口算檢測或者比賽,但還有相當多的一部分學校尚未建立起常規(guī)的口算調研機制。部分學校的口算訓練僅停留在老師個體的自發(fā)層面,缺乏學校的引領、考核、評價機制,直接導致校內班與班的差距過大。我們強調,各校要增強標準意識,對照《金壇區(qū)各年級口算達標標準(修訂版)》的要求,有目標地練。我們提倡,每學期都應該有校級層面的口算過關檢測,最起碼一至三年級應該每學期都有。操作模式或者試題編制可以借鑒發(fā)展中心的模式,教研組要有規(guī)劃,有對比,有分析,更重要的是各個年級要有重點,如一年級上冊要做“10以內加減口算”的過關檢測;一年級下冊前期要做“20以內進位加、退位減”的過關檢測;一年級下冊后期要做“100以內加、減口算”的過關檢測;二年級上冊要做“表內乘除法”的過關檢測;二年級下冊要做“兩位數乘一位數”的過關檢測等。并且,在后期的口算檢測中不僅要安排單項口算檢測,而且還要安排已學類型和初學類型的混合口算檢測,并加以數據對比。我們提倡校內的教研活動每學期安排一至兩次口算專題研討,如“算理算法的教法研討”、“豐富學生口算形式的研討”、“優(yōu)化口算訓練方式的研討”、“口算不同課型的教學研討”等。
金壇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