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7-12-11 信息發(fā)布:無 瀏覽量:3229次
5月18日,艷陽高照,清風徐來。金壇區(qū)各校中年級教研組長及骨干教師、區(qū)小語潛力團隊教師以及近兩年參加工作的小語教師,齊聚著名的花木之鄉(xiāng)——堯塘,參加由金壇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主辦的小學語文中年級閱讀教學研討活動。
方法遷移,以“1”帶多
本次活動以“聚焦學科關鍵能力之中年級‘單篇1+1’”為主題展開。課堂展示環(huán)節(jié),堯塘中心小學年輕教師丁艷和錢麗分別執(zhí)教了《恐龍》和《生命橋》。
丁艷老師執(zhí)教的《恐龍》一課,特別注重方法的遷移。教學時,以雷龍為例,讓學生找出描寫雷龍?zhí)攸c的句子,通過討論知道課文是用“作比較”和“打比方”的說明方法把雷龍的身體非常龐大的特點寫具體的,同時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恐龍名稱與形態(tài)之間的聯(lián)系,再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把它的特點讀出來。將這一環(huán)節(jié)作為“單篇1+1”中的前一個“1”,并以此為基礎,在小結剛才的學習方法以后,讓學生循著這樣的思路自學其它恐龍的特點和說明方法,學生能較好地理解課文,能準確地總結出說明方法,這便構成了后一個“1”?!皢纹虒W1+1”的內涵其實非常豐富,而丁老師在本課中體現(xiàn)的學法上的“1+1”,正是體現(xiàn)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思想,在給予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后,由扶到半扶半放再到全部放手,讓學生習得方法,發(fā)展思維,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錢麗老師執(zhí)教的《生命橋》講述了一個讓人心靈為之震撼的故事,一群羚羊在狩獵隊的追擊下,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橋,年輕羚羊秩序井然地踏橋飛躍懸崖以求生存。上課伊始,錢麗老師讓學生帶著三個小問題“生命橋架在哪兒?”“因何而架?”“結果如何?”來初讀課文,巧妙地梳理了文脈。之后,就讓學生“默讀課文,思考:你覺得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奇跡?”全程抓住“奇”來感悟,保證了學生充足的讀的時間,重視了每個學生個體的學習。接著在學生交流“奇跡”的基礎上適時點撥,讓學生從課文的細節(jié)描寫中感悟“奇跡”。學生從一次又一次的誦讀中深刻感悟了羚羊的精神,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在此基礎上,錢麗老師巧妙地把課文與小說原著《斑羚飛渡》鏈接,選取原著中老羚羊墜落的瞬間及羚羊群分組發(fā)生意外的片段對課文進行了補白。孩子們通過這兩處補白,更深刻地感悟到了創(chuàng)造“奇跡“的羚羊的精神。最后,“任選角度,寫一寫他們心里話”這一環(huán)節(jié),孩子們在紙上靜靜地抒發(fā)著羚羊對生命的眷戀、珍愛,對團隊的重視,對人類的不住扣問。在孩子們深情的獨白聲中,我們感受到了孩子們在用情感領悟文本的同時,文本同時也在熏染著孩子的情感,孩子在用心靈品味文本的同時,文本也同時在雕琢著孩子的心靈。這樣一次獨白的書寫,將成為他們一次獨特的生命體驗,一次高尚的精神洗禮,一次深刻的情感升華。
交流碰撞,采擷眾長
兩節(jié)研討課之后,兩位老師結合自己的備課過程,闡述了自己在磨課過程中如何就校本教研的“1+1”在教學中的落實和磨課過程中的自己的成長,讓我們看到了“小荷已露尖尖角”。
河頭小學的蔣紅英老師對這兩節(jié)課作了精彩點評,并對兩位教齡只有三四年的青年教師給與了高度評價。接著,實踐大量閱讀多年的西城小學的陳昕老師,結合自身的實踐,就“單篇1+1”的后一個“1”的內容選擇、策略等展開了闡述,肯定了我們依托教材展開語文學習的實踐,逐漸完善語文課程內容,豐富課程形態(tài)。
總結活動,提升認識
最后,發(fā)展中心陳老師對這次活動進行了總結。她指出,聚焦這樣的課堂模式,我們課堂的容量可以飽滿一些,學生的思維可以深刻一些,學生的表達可以再豐富一些。語文教育最值得思考的還應是教師究竟教了什么,學生實際學了什么的問題。小學語文課堂除了應當學習教材,還可以學點什么,怎么學呢? “單篇教學1+1”的語文課堂作出回答。“單篇教學1+1”中的前一個“1”為從教材中精選的教學內容,后一個“1”可以是一篇課文,一組文章,可以是一類文體,也可是一次活動;后一個“1”表現(xiàn)為對前一個“1”的深化、豐富、拓展、提升,它可以是表達的深化,閱讀的拓展,語文的實踐……建議我們一線教師要站在課程的高度思考問題,由“教課文”向“教語文”轉身,學生學習由“學知識”向“提素養(yǎng)”轉身。
一路風雨,我們的腳步有些遲緩,但是我們懷揣理想,將在語文教學教研之路上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堯塘中心小學 戴麗麗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