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10-12 信息發(fā)布:黃海燕 瀏覽量:973次
平靜的湖面,波瀾不興,投下一塊石頭,帶著一些細微的破空聲,一往無前向前沖鋒,砸碎,剎那間打破湖面的平靜,漾起一圈圈的漣漪,向四周涌動著……
為深入推進課題研究,9月27日上午,金壇區(qū)小學科學STEM教育研究課題組第19次研究活動在常州市金壇區(qū)茅麓小學舉行。
此次莊雯老師、孫璐老師用心挖掘、精心呈現的是有關羅村粉絲制作的區(qū)域文化。
莊雯老師首先讓孩子們了解食物的營養(yǎng)成分“淀粉”,并指導學生用碘伏來檢測食物中的淀粉,接著帶領學生從土特產山芋里提取淀粉,清洗、刨皮、刨絲,工作流程缺一不可;破壁機、石臼、多功能切菜器輪番上場,用紗布袋淘洗,亞克力圓筒沉淀,孩子們忙得不亦樂乎。
點評:制取山芋粉的活動是本課的重點,而用不同的方式粉碎山芋又是活動的難點,讓學生能通過一個探究性的對比活動來制作不同品質的山芋粉,學生不同的選擇決定著山芋粉品質的最終結果,讓學生體驗到探究的趣味性、科技進步帶來的幸福感、傳統(tǒng)文化的自豪感。大膽放手讓學生完整經歷全過程,既有小組合作,又有獨立操作,結合教師輔助,將零碎的環(huán)節(jié)整體化,讓學生在探究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激發(fā)學生熱愛生活,熱愛探究。
孫璐老師將探究重點聚焦在“糊化”這個物理現象中,將廚房搬進了教室,帶領學生實踐操作,用“蒸煮法”和“水煮法”兩種方法將山芋粉加熱后糊化,然后冷卻切割,做成了粉條、粉絲,孩子們大快朵頤、頻頻下筷。
點評:兩種不同的制作過程,兩種不同的配方,通過不同的配比得到粉絲。在制作的過程中體驗到淀粉的糊化作用,了解制作的工藝與技巧。通過本活動,讓學生體會到STEM課的樂趣,感受家鄉(xiāng)特色的魅力,制作過程的嚴謹,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用對比的方式進行探究,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挖掘、加工、創(chuàng)作,再挖掘、加工、創(chuàng)作,教師課前的思想沉淀、教育視角、教學水平在此次課題醞釀中深入、升華,獲得更有建設性的建議和更專業(yè)的發(fā)展,因為教育來源于生活,生活教育理論的主體是“生活即教育”,這是對教育本質的一種詮釋。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思想,要求“教”與“學”同“做”結合起來,同實際的生活活動結合起來。
教師發(fā)展中心姚愛祥老師認為這次研究課上得很好,教學效果不錯。我們能緊盯區(qū)域文化,在衣食住行中查找研究落腳點,承襲優(yōu)秀文化,哺育一方子女,這樣的研究是有歷史感的。在研究過程中,讓孩子參與充分的討論和對比研究,是拓展孩子思維的重要方法,再輔以清晰的方法技能指導,孩子們更能學有所得、學有所悟、學有所成。
常州市金壇區(qū)茅麓小學 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