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金壇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

常州教育  |  常州教科院  |  郵件中心  |  協(xié)同辦公  |  返回教育服務中心

您現(xiàn)在的位置:教師發(fā)展中心>>學科動態(tài)>>小學研訓>>小學語文>> 文章
巧讀“言外之意” 豐厚“愛”的內涵

發(fā)布時間:2022-12-01    信息發(fā)布:孔惠萍    瀏覽量:1352次

——記金壇區(qū)“語文要素”課題組暨小語骨干教師研修團隊第19次活動

十一月的最后一天,初雪翩然而至。在這寒冷卻美好的周三下午,我區(qū)小語骨干研修團隊齊聚華羅庚實驗學校,開展了第19次研修活動。此次活動圍繞“中段語文要素的有效落實”展開,分為“課堂觀摩、評課議課、講座學習”三個環(huán)節(jié)。

 19-1.jpg

環(huán)環(huán)相扣——品讀“愛”

本次研究課的內容是統(tǒng)編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灰雀》。課文圍繞單元主題“美好品質”,講述了一個溫暖的故事:列寧發(fā)現(xiàn)公園里灰雀的失蹤與男孩有關,但他不直接批評,而是通過交談,讓男孩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主動放鳥歸林。課堂中,兩位執(zhí)教老師圍繞“愛”,將教學目標進行了細致地劃分,讓兩節(jié)課不僅在內容上相互銜接,還在情感上前后呼應。

來自東城實驗小學的趙夢穎老師執(zhí)教的是第一課時。趙老師先帶著學生找出故事的主要人物,再指導學生圍繞主要人物,按時間順序把故事的情節(jié)說完整。接著,趙老師圍繞“惹人喜愛”一詞設計了“為什么惹人喜愛”和“惹誰喜愛了”兩個問題,讓學生去文中感受灰雀的顏色美、動作美、聲音美,去品讀列寧“看灰雀、喂灰雀、找灰雀”中的喜愛。最后,趙老師拋出問題“灰雀到底去哪了”,讓學生去文中尋找“小男孩捉走灰雀”的證據(jù),為第二課時走進人物內心做好鋪墊。

 19-2.jpg

第二節(jié)課由直溪中心小學陳元元老師執(zhí)教。陳老師循著“男孩捉走灰雀”的結果,讓學生去品讀小男孩的語言,走進他“為什么捉了灰雀卻不說”的內心,感受一“捉”一“放”中的愛。過程中,陳老師還滲透了方法的指導:讀對話要抓住“標點、提示語、關鍵詞”讀出語氣;品內心時要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歷,結合上下文。接著,陳老師用“列寧明明早已知道但為什么不揭穿”的問題,引導學生去感受列寧對小男孩的尊重和愛護。孩子們在課堂上積極思考、踴躍發(fā)言,讀出了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愛。

 19-3.jpg

層層推進——讀懂“愛”

研討環(huán)節(jié),在兩位執(zhí)教老師分別闡述了教學設計的思路之后,子課題組成員,華羅庚實驗學校于源老師從“內容的選擇、目標的設定、課時的劃分、問題的提煉”等方面與大家分享了這兩節(jié)課的磨課歷程,同時還提出了小組成員們心中的困惑:如何讓孩子更好地讀懂列寧這位領導人表達愛的獨到之處。

隨后,團隊的小伙伴們分享了自己的收獲與思考。要更好地讀懂小男孩對灰雀的愛,除了關注一“捉”一“放”的行為,還要深入去思考“如此喜愛為什么舍得放”背后的原因,讀明白“要不要放——想放——一定放”這逐步轉變背后的愛;要更好地讀懂列寧對男孩的愛,可以從他一連串的問題入手,換位思考,讀明白他表面上是在擔心灰雀,實際上是給男孩改正錯誤的機會,這種“不揭穿”背后的耐心引導也是愛。

 19-4.jpg

接著,來自薛埠中心小學的佘月霞老師開展了一場以《解讀編者用意 彰顯課后習題的教學效能》為主題的理論講座。講座中,佘老師以《灰雀》為例,解讀出課后習題不僅對應語文要素,還凸顯了課文教學重點,具有序列性和層級性。“分角色讀出語氣”是要求學生能抓住關鍵詞句、結合生活經(jīng)歷來充分理解人物內心真實想法;“默讀課文思考兩人分別想什么”則側重于引導學生從“朗讀”走向“表達”,鼓勵學生換位思考,說出人物的內心;“從哪看出兩人喜歡灰雀”緊扣“愛”的主題,尋找愛的表現(xiàn),感知人物形象??傊?,教師要精確把握課后習題所蘊藏的編者用意,研制內容、確定目標、遴選策略,引領學生在充滿語文味的言語和思維中盡情徜徉。

 19-5.jpg

循循善誘——思考“愛”

小伙伴們分享完自己的思考后,研訓員陳秋云老師和孔蕙萍老師對這兩堂課也提出了寶貴的意見。

一、內容上要由“繁”到“簡”

    三年級的孩子在說故事時,會走進“背故事”的誤區(qū),將課文的細枝末節(jié)都一一呈現(xiàn)出來,所以教師要給孩子抓手。第一課時中,趙老師循著孩子的思考習慣,引導他們先抓住“主要人物”,把事情說清楚,再提醒學生關注“時間詞”,把事情說得有條理。這樣層層搭設臺階,幫助孩子很好地完成了“說清楚一件事”的學習目標。在此基礎上,如果第二課時能結合板書中內容,抓住人物“愛”的表現(xiàn),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那么這樣的目標就會達成度更高。

二、思考上要由“橫”向“縱”

    《灰雀》一文中的重點在“對話”上,第二課時中,老師帶著學生依次走進了“小男孩”和“列寧”的語言,抓住標點、關鍵詞等,聯(lián)系生活實際、結合上下文,去感受人物當時的內心。在這樣細致的引導下,學生都能讀懂人物的想法。但是這種“橫向”的品讀并不能幫助學生很好地學習人物品質。列寧一句句地追問,孩子從“捉”到“放”的改變,需要教師“縱向”地進行深入引導,去揣摩“一問一答”之中的深意。

三、設計上要由“表”及“里”

故事中的列寧對男孩循循善誘,我們的教學也可以改變一下思路,循著學生感興趣的點來引出“愛”的豐富內涵。三年級的孩子對“找證據(jù)”比較感興趣,那教師不妨就循著男孩捉走灰雀的線索出發(fā),引導學生思考男孩在四次對話中不同表現(xiàn)的背后有什么想法,以及列寧明知故問的背后有什么用意,最后用“你看到了怎樣的男孩和列寧”來總結美好的品質。

兩位老師的點撥讓我們豁然開朗,原來要“教得透”,不是拆開“細”教,而是要找準思考的“點”,不斷豐厚“愛”的內涵。

 19-6.jpg

至博而約于精,深思而敏于行。每一次的主題研修活動,都是一場激烈的思維碰撞,一次蛻變式的成長。在孔老師和陳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團隊會繼續(xù)扎根教材,潛心鉆研,帶著對教育的誠摯熱愛,奔赴下一個山海。

(直溪小學 陳元元  撰稿)


昨天訪問: 198843 ?| ?今天訪問: 20284 ?| ?本月訪問: 5196697 ?| ?上月訪問: 7284884 ?| ?訪問總數(shù): 198358048

?

Copyright? 2019-2024 金壇教育服務 蘇ICP備0602307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