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7-12-12 信息發(fā)布:無 瀏覽量:2323次
一、實踐反思是怎么回事? "教師越能反思,在某種意義上越是好的教師。"這是對優(yōu)秀教師教育行為研究的結論。所謂實踐反思是教師反思自己的教育實踐,即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育目的、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努力提升教育實踐合理性,使自己成為研究型教師。 我園正在進行"學前教育優(yōu)質化"的研究,及需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實踐反思"是提高教師素質、促使教師專業(yè)化成長的很好途徑。 國內外許多資料證明,實踐反思對促使教師為研究型教師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力圖借助于"案例研究"這一形式,幫助教師開展"實踐反思",促進教師的專業(yè)化成長。 二、實踐反思是如何進行的? 2000年6月,我園成立了案例研究課題組。通過對教師教育實踐的案例分析,幫助教師反思實踐,共享其經驗與心得,探究有關教育問題,逐漸養(yǎng)成實踐反思的習慣,提升教育實踐合理性,促使教師向研究型方向發(fā)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了教齡1年( 季 老師)、5年( 鄭 老師)、10年( 徐 老師)的三位教師。 (二)研究方法: 1. 現(xiàn)場觀察法:三位教師分別開展一教學活動,研究者-- 2. 課題組成員跟蹤觀察(記錄、攝像、錄音)教學活動,捕捉教師在實施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沖突等教學事件。 2.講故事:研究者就教學活動中觀察到的事件,以故事的形式呈現(xiàn),故事中要求有名字、人物、情節(jié)、對話等,這些教學事件反映了一些普遍存在的教育"現(xiàn)象"與"問題"。 3.研究者與實踐者平等對話:研究者對某一故事進行理論剖析,故事反映了什么教育問題,怎樣做更好等展開深入討論。在這過程中,也可由執(zhí)教老師闡明她這一做法的出發(fā)點,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理解這一教育事件的發(fā)生,大家一起正視事件背后所存在的根本問題,并共同謀求更圓滿的處置;同時,也借著檢視這些老師的教學理念與行動,幫助研究者重新澄清自己在觀察及解釋教學現(xiàn)象與問題時,所依據(jù)的基本觀點與理念,進而增進研究者的能力,擴展并提升研究者的視野與思考層次,更好地分析、處理教學事件。 4.評點分析、理論詮釋:對每一故事進行評點分析,作出合理的理論詮釋。 5.反思實踐:執(zhí)教者聽了研究者講的故事及與研究者平等對話后,對自己的教學活動展開反思,尋找問題的根源,努力在以后的教育實踐中加以改進;研究者也邊研究邊思考,將故事中的事件及評點分析等與自己的原有經驗與想法不斷加以聯(lián)系與對照,提高自己對教育問題進行反思的能力,指導自己的教育實踐。 ?。ㄈ┭芯績热荩?/SPAN> 研究不同教齡教師對類似教育事件的不同處理方法、同一教師教育觀念與教育實踐的一致性程度,通過案例研究,提升教師教學實踐的合理性。 三、實踐反思得到了什么? ?。ㄒ唬┎煌听g教師對類似教育事件的處理方法 1. 教師提問的比較 故事:我還想說 在大班科技活動課中,幼兒正在分組觀察有關垃圾分類處理的圖片?!〖尽±蠋熥叩揭挥變焊皢枺?/SPAN>"潔潔,你有什么處理垃圾的好辦法?"潔潔想了想大聲說:"先將垃圾碾碎,然后……"老師打斷她的話指著圖片說:"你看,這是什么呀?"潔潔看看 季 老師,又看看圖片說:"葉子","那葉子也要碾碎嗎?"潔潔搖搖頭。 季 老師又指著圖片上畫著的一個個籃子說?quot;這里的筐有什么用呢?"潔潔看看圖片后,又抬起頭自顧自地講,老師不等她講完就將圖片翻到另一面……。 評 析 潔潔似乎有許多想法,但老師卻要引導她到事先準備好的圖片上來,幾次打斷她的話,急于將標準答案告訴幼兒,替代幼兒思考、替代幼兒回答,使她沒能如愿地表述。作為老師對孩子的觀察、了解應更加仔細一點,當孩子有強烈的表達欲望時,要盡量鼓勵幼兒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如果老師能根據(jù)孩子的回答再適當?shù)丶右砸龑?,這樣就能保護和激發(fā)孩子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教齡1年的 季 老師,針對自己的這一現(xiàn)象,在反思中寫道: 我為了得到正確的答案,一次又一次地打斷孩子們的奇思妙想;我很慚愧,也許未來的愛迪生、牛頓就是這樣被扼殺的!我口口聲聲說的"解放孩子的大腦、解放孩子的眼睛、解放孩子的嘴巴……!"其實真正要解放的卻是我自己。 我面對的是一個個活潑好動、善模仿、愛幻想的孩子。在教學活動中,孩子們往往會超出老師的思路,做出意料不到的行為和回答。而我卻生怕課堂上出現(xiàn)未預料的問題,一心只想把孩子們的思路拉回到我認真的設計好的軌道中來。 孰不知,我已走入另一個誤區(qū):不出場的"包辦替代"。我明里不充當主宰一切的角色,實質上孩子的一切活動還是按照我的主觀意圖和既定程式按部就班地進行著。 故事:這首歌有幾段當小朋友聽完歌曲后, 徐 老師問:"這首歌有幾段?"小朋友馬上七嘴八舌地搶著說:"二段,三段……"老師忙問:"到底有幾段呢,我們再來聽一聽,說一說為什么分二段?為什么分三段?"小朋友繼續(xù)欣賞,音樂一停,小朋友立刻叫起來:"我聽出二段"、"我聽出三段", "小歡歡,你覺得有幾段,為什么?" "我覺得有二段,因為第一段說的是小手變拳頭的事,而第二段說的是拳頭變小手的事。"老師聽了,面帶微笑地問:"你們同意嗎?"同意。"在老師的引導下,全班孩子為小歡歡拍手表示鼓勵。"原來,小歡歡他是根據(jù)歌里說的事情來分的,還有不同的意見嗎?"這時洋洋馬上站起來說:"我覺得有二段,因為我聽到中間有間奏。"老師臉上綻放著笑容道:"你的小耳朵真靈,聽出間奏,那間奏在哪里呢?"間奏在第一段和第二段的中間。"原來第一段結束了后面有間奏,證明有第二段。"在老師和小朋友的共同參與下,他們都知道了這首歌原來有二段。 評 析 老師沒有直接告訴幼兒有二段而是讓他們自己去聽,通過設疑、幼兒隨意回答、再讓幼兒帶著問題去聽、去思考,充分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但我們認為在幼兒的討論中,既然有人說三段,老師也應讓他來說說理由,而不應直接請能說出二段的幼兒回答。我們在與 徐 老師對話中了解到:她覺得分三段和她本來的答案不符合,就輕易地劃過去了。其實,老師如果充分尊重幼兒,讓大家來爭論,讓他們說明理由,從爭論中得出結論,這樣獲得的知識會更加深刻。 徐 老師對自己這一教育行為是這樣反思的: 在實際操作中我的教育觀、教育理念時刻提醒我,讓幼兒在不斷探索過程中自己獲得知識??僧敽⒆釉跔幷摲侄螘r,我的潛意識多么希望孩子們說出那個正確答案。我挑選了二個說"二段"的小朋友回答,答案符合了我的原意。那么,說一段或三段的孩子他們怎么想的?他們的原因又是什么?他們滿意嗎?他們服氣嗎?這一連串的問題我已無暇顧及,或許他們探索事物的興趣會因此而減弱。我應鼓勵幼兒發(fā)表不同的意見,充分討論,把尊重幼兒放在第一位,不斷克服傳統(tǒng)教育中讓孩子圍著老師轉的現(xiàn)象,給孩子一個自由的空間、一個充滿想象和快樂的兒童的世界和天堂。 2. 教師觀察、指導的比較 故事:為什么不叫我 在科技活動"垃圾的故事"中,師生就生活中的垃圾展開了聊天活動,蘭蘭表現(xiàn)得相當積極,每次老師提問,她都伸長了脖子,手舉得直直的,滿臉期待,生怕老師看不見她,有時都忍不住要站起來。第三次和第五次舉手時,老師叫到她了,她的回答得到了老師的肯定,于是滿臉歡喜地坐下。接下來看垃圾場圖片及VCD,以后每次提問,她都像前面一樣站起來,賣力地舉手,可是一次、二次、三次、四次……,一直到第八次,老師始終沒叫到她,她的小臉漸漸露出失望的神色。 評析: 蘭蘭是個聰明的孩子,教師的視而不見,引起她的不滿。在蘭蘭第三次和第五次舉手時, 季 老師給了她機會,以后她不斷地舉手,老師可以與她商量:"你可以把機會讓給別人嗎?"也可以用一種表情、一個眼神示意孩子你在注意她;還可以提出一兩個較難的問題讓她來回答,這樣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保護和激發(fā)孩子們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故事四:唱好結束句 ……"我們走到鋼琴邊把這首歌唱得好聽一點。"老師的話音剛落,孩子們就興奮地圍到鋼琴旁,睜大著眼睛看著老師,這時,有一個小女孩站在離鋼琴最遠的地方,眼睛望著教室四周,"我的鋼琴已經準備好了,揚揚小朋友你準備好了嗎?"老師微笑地望著她。機靈的小女孩立刻將視線轉移到老師這兒。這 時 老師彈出了悅耳的琴聲,孩子們都跟唱起來,可唱到最后一句時,琴聲變了調而小朋友歌聲也跑調了,老師轉向小朋友笑著說:"最 后一句 老師沒有彈好,小朋友也沒有唱好,我們再把結束句唱一遍。想一想,這個’哈哈’是小朋友在干什么?"孩子們齊聲回答"做游戲"。"做游戲時是笑得很高興的,那我們應該笑著唱,嘴巴圓一點,聲音響一點!"琴聲又響起來了,這次孩子們的聲音似和諧多了。 從這片斷中,可以發(fā)現(xiàn)老師的隨機性很強,能靈活地解決教學活動中發(fā)生的特別情況,如彈琴發(fā)生錯誤時并不慌張,很自然的用一句話過渡,讓人感覺到老師和孩子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伙伴關系,孩子們 能理解 老師也有會發(fā)生錯誤的時候。另外,老師對于集體和個別的把握恰到好處,在集體活動中,老師對每個孩子的情況都是心中有數(shù),發(fā)現(xiàn)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就立即將其引導過來,并堅持正面教育,這也體現(xiàn)了老師對于孩子的尊重,在集體面前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 3.教師對待不同發(fā)展水平幼兒的比較 故事五:小邱邱別緊張小朋友們正把小手舉得高高的,爭著回答問題。可坐在角落里的小邱邱又想回答,又害怕,他的小手不停地拉著衣角,眼睛一直盯著 徐 老師。 徐 老師看見后就走到他面前,蹲下身子問:"邱邱,你知道嗎?為什么叫它結束句呢?"邱邱很緊張地站起來,一下子說不出話來?!⌒臁±蠋熡治兆×饲袂竦男∈郑ξ乜粗袂?,親切地問道:"那你聽了這句結束句有什么感覺呀?"邱邱一邊用小手緊緊地握著 徐 老師的手一邊輕輕地說?quot;它聽上去像河里的東西漂走了。"噢!邱邱聽出來的感覺和別人不一樣, 徐 老師也有這樣的感覺,邱邱的小耳朵可真靈。" 評析: 邱邱是個膽小、內向的孩子,對他來說愿意表達自己的意愿,是一個很大的進步。老師這時該給他更多的鼓勵、肯定,盡力地保護他這種積極態(tài)度。 徐 老師采用親近交流的方式,蹲下身子用平視的目光看著邱邱,一下子拉近了和孩子間的距離,輕輕地握著邱邱的小手,笑嘻嘻地和邱邱說話,這一切都是為了消除幼兒的緊張情緒,同時也是在給他肯定和鼓勵,幫助邱邱把自己的意愿表達出來。 徐 老師在反思中寫道:這看似簡單的問題回答,實質上是一次師生的心靈交流和自信心的培養(yǎng)。 4. 教育觀念與教育行為相悖的比較 故事:修萬花筒 在科技活動《奇妙的鏡子》的修萬花筒環(huán)節(jié)時,明明獨自坐在地毯的最邊上,擺弄著手中的材料,嘴里嘟嚷著:"我的怎么修不好。"然后又把材料全部倒出來,塞了進去,放在左眼前轉了轉,自言自語地說:"三棱鏡怎么修我也不知道。"一邊又把全部的材料仔細檢查了一遍重新裝起來。" 鄭 老師,你看,我把他修好了!"只見他突然從地上跳起來有些興奮地叫到,并不時地把萬花筒舉到眼前轉一轉看一看。活動結束了,明明還沒有離開的意思。研究者饒有興趣地走過去?quot;可以給我看看嗎?"他很高興地把萬花筒遞給研究者,并說:"你看你看,有五個小圈圈。"研究者說:"是有五個小圈圈,但轉起來怎么沒有變化呢?"他急忙拿過去一看:"是怎么回事呢?"這時, 鄭 老師注意到了他,并拿起地下的兩個零件,問:"你裝好了嗎?"明明似乎忽然明白了,他 從 老師手中拿過最后兩個零件,一個一個裝上,老師接過他的萬花筒在眼前轉了轉:"是萬花筒了。"明明一聽,興奮得臉都紅了,明明把萬花筒舉到眼前,邊看邊大叫:"我終于修好了!我成功了!" 評析: 在這個活動中,明明經歷了從不會--嘗試--自以為成功--真正成功的探索過程。在科技活動中,讓每個孩子自由、自在的探索,培養(yǎng)孩子獨立探索的精神這非常重要。活動中,明明把材料塞進萬花筒里就自以為裝好了,這時,老師沒有仔細地檢查,反而鼓勵了他,這容易使孩子造成一個不正確的觀念。對于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科學態(tài)度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教師不能只是聽,還要用自己的眼睛看,要在觀察的基礎上,鼓勵和引導孩子自己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的方法。 科技活動是一門知識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隨時關注孩子的操作情況,耐心觀察、了解,并對孩子提出的問題和要求給予適當?shù)膸椭瑢⒆有纬梢?guī)范、正確的科學知識尤為重要。 (二)研究者觀察三位教師的教學活動后進行反思,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 1.對教學實踐的反思 徐慧 老師參與了課題研究的全過程,她在反思中寫到: 在整理教學活動"垃圾的故事"錄像時,我對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語言的使用有一個深切的感受,就是我們在活動中往往有意或無意地使用了許多無效語言。在提問時,唯恐幼兒聽不懂而多次重復,結果反而易造成幼兒依賴多次重復而不注意仔細傾聽第一遍的不良習慣;有時,教師會不自覺地重復幼兒的回答,既浪費了時間,也不易培養(yǎng)幼兒仔細傾聽同伴發(fā)言的習慣;教師還往往在一開始活動就問:"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quot;"你在做什么?"等,生怕把自己的指導責任給放棄了。其實,幼兒更需要的是獨立地擺弄、操作的過程,教師應仔細、安靜地觀察幼兒,待問題出現(xiàn)的時候再給予一定的啟發(fā)和幫助。所以說,在科技活動中,并不是教師所使用的語言越多就越好,教師的語言應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目的是幫助幼兒自己去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 成青 老師對教師"何時介入"深有感慨,她在反思中這樣寫道: 在師生討論"這首歌有幾段"時,我就在思考:明明有幼兒說三段,老師為什么不讓這些幼兒來說說理由?我想:如通過幼兒間的討論、甚至爭論來找出正確的答案,能真正體現(xiàn)主動學習,而且,這樣獲得的知識印象深刻得多。 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我雖然嘴里一直在說要調動幼兒的主動性,給他們充分的自由,但在實際工作中卻總不盡人意,如在讓幼兒自由討論的同時,我常會到幼兒中間聽聽他們的想法,遇到和自己想法差不多的則加以贊許,而對一些與自己想法不符的,我就介入討論,用我的所謂"啟發(fā)性問題"來扭轉他們的思路,使他們也在我的"引導"下順著我走。等到匯總意見時,聽到的答案都令我滿意,而自己也有一種滿足感……。 周敏莉 老師在反思中這樣寫: 由于"垃圾"這個選材對于大班孩子來說過于復雜,教師很擔心孩子說不出,就著急地幫孩子說了,而孩子通過本身探索得到的東西很少,其實教師并未注意到還是有極個別小朋友能說的,如故事"為什么不叫我?"就描寫了一個舉了八次手的積極動腦幼兒。作為一名好教師心里、眼里應有每個孩子,千萬不能為了教學而教學。 在案例活動中,課題組的教師雖然是個觀察者,但她們猶如得到了一面鏡子,產生了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共鳴,幫助她們發(fā)現(xiàn)自己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差距,使她們在今后的工作中多思考,學習別人的成功之道,避免重復別人的錯誤。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 2.對案例研究的反思 王勤 老師在對研究方法進行反思時,寫到: 剛開始進行案例研究時,總感覺到這是"找碴"式的研究,經過一段時間后,我對案例研究有了新的認識:對于教學活動的執(zhí)教老師來講,聽課老師能針對她在教學活動中表現(xiàn)出的種種狀況,給予細致的分析、多方位的解讀,以使她能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方式方法上、在對幼兒的啟發(fā)引導上等等,都有進一步的提高;對 于聽課 老師來講,通過對教學活動的觀察、分析,逐步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更加明確了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應如何處理好師生之間的關系、如何提高教學組織能力等。 成青 老師也深有同感: 案例研究打破了以往泛泛而談的點評,而是讓每一個人根據(jù)自己的觀察,講述一段發(fā)生在課堂教學中的真實故事,仔細地剖析,引起大家的深度思考、產生共鳴??傊?,教學案例研究,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教育觀念和信息,通過這樣的反思,幫助我們教師專業(yè)化成長。 華培 老師作為幼兒園行政管理人員,參加研究后,她有與眾不同的感受,她在反思中這樣寫: 首先,案例研究有利于培養(yǎng)教師觀察能力。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必須具備善于觀察、了解幼兒的能力已成為共識,但對于如何培養(yǎng)教師形成敏銳的觀察能力,卻很少有人研究。在案例研究過程中,由于每個參與者都帶著要講述教學過程中發(fā)生的故事這一任務,所以在觀摩活動時務必集中心思去觀察捕捉教學中的典型事例、突發(fā)事件,以便找到可以描述的情節(jié)。這種高度緊張而自覺的觀察過程,無疑是對教師觀察能力的強化訓練。在我們進行的三次研究活動中,教師從開始的緊張、低效的觀察轉向了稍帶技巧、有效率的觀察。 其次,案例研究架起了教育理念與教育實踐相聯(lián)系的橋梁。由于案例研究是先實踐,再反思,再進行理論升華的一種研究方式。在每一次教學活動后,參與活動的人員在寬松隨意的研究氣氛中互相發(fā)表意見。如研究者對執(zhí)教者的教學行為有疑義,可由執(zhí)教者做出解釋;而執(zhí)教者對某一觀點持不同看法,也可提出大家互相討論,共同對教學問題做出理論解讀。教師們經常將實踐行為與理論聯(lián)系起來思考,使所有的教育行為賦予理念,加深了對理論的理解,從而反過來指導實踐,形成了教師自身的活的教育學和心理學。青年教 師季 老師感慨地說?quot;我只上過一次這樣的課,可對我來說得到幫助很大,使我終身難忘。"我想這樣深刻的啟示,一定會有助于她今后的工作。 另外,案例研究過程中,每位教師都要不斷地對他人和自己的教育行為進行反思,總結經驗,找出差距,明確進一步努力的方向。這也是案例研究能幫助教師迅速成長的關鍵所在。我相信,案例研究法對青年教師的成長起著催化劑的作用。 通過"案例研究"這一形式進行實踐反思,對教育實踐進行深入、細致地解剖,我們深感其有助于提高教師對教育問題進行反思的能力,提升教師教育實踐的合理性,加速教師的專業(yè)化成長。
昨天訪問: 187730 ?| ?今天訪問: 107305 ?| ?本月訪問: 6638810 ?| ?上月訪問: 6788709 ?| ?訪問總數(shù): 213674894
?Copyright? 2019-2024 金壇教育服務 蘇ICP備06023074號